水晴:
哈,我也是從小就不怕鼠輩蟲蟻的小孩。
家裡是早期的透天厝,有石棉瓦加蓋的屋頂。
小學一年級的暑假,爸媽上班時,我常帶著妹妹上陽台玩。
陽台有個大的舊狗籠,還有一大疊石棉瓦等雜七雜八的東西。
我「好奇寶寶症」發作,把很重的瓦一片片扳開來看,
翻到第三片,竟然有一窩老鼠,
老鼠媽媽見到人類,「吱!」一聲跑了,
留下跟橡皮擦超不多大的小老鼠,我跑去找個奶粉罐,
把老鼠寶寶一隻隻抓進罐子裡。
等忙完,妹妹卻不見了,樓下一看是阿母阿爸下班回來了。
妹妹已經依偎在阿母懷裡,一見到奶粉罐就叫起來:
「媽呀~就是那個!」
阿母聽到吱吱的聲音,臉上都是斜線了,仍勇敢的往罐子裡瞧,
瞥一眼也驚叫起來,「唉喲!卡緊拿開來啦!哪裡抓的!?」
兩人退得好遠。看著她們嚇壞的臉,我覺得好有成就感。
不過,不是每個人都對小動物有興趣,這種樂趣不可以玩得太過分。
我養過的動物不少,小孩子可以取得的大都養過。
只有貓,阿母不喜歡。說貓很邪,她害怕那黑暗中閃亮的眼睛。
直到小鬍子因為要到德國唸書深造,把畫室轉讓,動物園解散。
於是,我得到豆豆。後來發現,貓真的是很貼心的動物,
牠不會像狗一樣會叼報紙、拖鞋來,也不會呼之即來揮之即去,
可是,當牠認定主人後,就會真心對待你。
會了解你的心情,開心的時侯會在你身邊轉著,豎起尾巴也很興奮。
妳難過時牠會默默在一旁不打攪,或不識趣的吵著要玩。
妳生氣了,也不見貓影,牠也知道要避開,不要被颱風尾掃到。
豆豆一開始不習慣換主人和新環境,不吃不喝常常失蹤不見,
躲在家裡的倉庫,或黑暗的角落不肯出來。
我只得請百忙之中的老師和師母來找貓,試著讓豆豆安心,信任我。
貓總是自得其樂,坐在窗台旁看著外面,又好像哲學家一般沉思著,
這種時候變便成為最好的模特兒。
他也獨立自主,很有個性。我一向喜歡有個性的事物,包括動物。
當然也喜歡狗,跟貓玩是一大樂事,逗貓棒、小球、迴紋針、筆...
只要是撈得動的東西可以玩上半天。
有次,我看著豆豆,牠忽然瞳孔放大,我停住動作,豆豆悄悄往前,
就這樣一來一往,直到幾呎距離,我們其中一個衝出去嚇對方,
我大笑他不服氣。
這個「躲貓貓」的遊戲我們可以玩半天呢。
但是貓的體貼是一種更細膩的成分在,想想我養貓的時間多過於狗,
很難想像沒有貓的日子是多麼的寂寞。
寫文的同時,我也開始幻想,有天可以養綿羊和馬,
可以有一堆羊毛做手工藝,或是騎在馬背上奔馳...一定很棒呀。